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翁宇津 心理師

{開學停看聽系列二} 國中的新生個案普查與操作

Updated: Feb 26, 2020

學校輔導工作究竟是放長線釣大魚?還是單點式的各個擊破呢?今天來談學校輔導中預防工作的重要性,特別針對國中七年級新生這個特別的族群,也在開學之際為輔導老師與行政團隊作為參考,個人想法與經驗歡迎大家交流。


開學新生,心聲,鮮事多,而國一,半大不小的屁孩「新生的新聲」誰能知?


暑假尾聲老師們殷殷切切的倒數開學的日子,在校園中出現了諸多稚嫩的面孔,矮小如國小生卻穿著過大的國中制服,戰戰兢兢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表情,在校園各處探索顯得格格不入。幼稚園的孩子上了國小,可能會表現出「分離焦慮」一段難纏的時期,但我們常忽略了在國小與國中轉換的過程中,七年級的孩子也正在面對人生的重大轉換,這樣的面對「危機事件」若能適應良好,變能夠安穩的融入同儕、適應新環境的生活作息,但若是無法適應的孩子,則會在各各方面有適應不良的症狀。 這些七年級的學生,就如同國小一年級的新生一樣,是個重大轉換時期,面對環境、生理、心理適應呈現出多樣的面貌,大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期,也就約半年的過程中,對學校的不適應會逐漸的緩解。老師們所感覺到的焦慮、行為問題、家庭狀況等等這些複雜的因素交織,很有可能短時間並不會改善,也就會在日後成為輔導關注的個案。從預防的觀點來說,早期篩選高風險個案是預防的第一步。目前教育現場在三級輔導的配置上,並沒有訂定個案管理與追蹤的流程,責任散落兼任輔導老師、專輔老師、組長或是主任身上依各校校內分工與風氣習慣而定。

國小至國中適應之觀察現象與實務操作


要如何篩選出高風險的學生?每個學校的運作模式不同,以大學來說,統一規範大學各校諮商中心必須針對新生進行普測,接受「大學身心適應調查」評估,以篩選高危險群進行關懷。因應鄭捷事件教育部去年開始落實轉銜,透過線上系統與轉銜會議,在輔導系統中由國小端將需要關注的名單與國中交流,這也是發現個案的第一步。在進入學期後,國中小校園中並沒有明文規定操作程序執行新生的個案管控,國中最普遍的普測工具是「語句完成測驗」,實務中發現這類投射測驗確實能夠引發部分重要議題,但需要施測過程中有技巧的引導協助孩子,鼓勵做答、做保密的說明、給予足夠的時間、檢查是否每題都有填答。其次,結合A卡所填答的基本資料能夠了解孩子的家庭組成,並觀察特殊的反應,如面對「婚姻狀態」一欄猶豫的孩子,或是無法判定「生父、養父、繼父」區別之學生,就能初步敏感孩子的家庭狀況。而筆者在第二週的課程中,安排課程讓學生繪製「國小國中大不同」。以第一次段考為切割點,進行全面的高風險個案普查,包含A卡、國小轉銜資料、語句完成測驗、生涯檔案、投射測驗等,每個班級約篩出5-10位高風險學生與導師進行個別討論。通常導師能夠提供與家長聯繫、孩子聯絡簿撰寫、以及班上同儕間的互動觀察等重要資訊,經交叉比對後鎖定3-5位潛在學生進行追蹤(見註1)。一般而言在段考「重大危機事件」過後觀察到依舊不適應的孩子,會建議導師轉出。經常導師會用班級經營的策略,協助孩子適應與同儕間的凝聚,這個部分每個班級的落差很大。但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從壓力素質論的角度以及各方面的評估如下圖,但這個部分解說起來需要另一個新的文來說明,暫時先放圖(等等有空再寫~)。

輔導工作者的風險評估與角色調整

觀察到教育現場,七年級面對國小與國中轉圜,能夠有更好的適應狀態,個人內在以及外在環境共同奠定輔導預防工作,能使往後輔導工作達事半功倍之效。不同階段適應各方面的影響因子(見下圖,註二):外在環境中的學校、同儕、家庭、媒體。內在的認知、情緒、人際、身體等等變化,脆弱的孩子,可能無法有足夠的資源因應,但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復原力。而青少年期本來就是動盪不安的一個階段,無論在個人認同、人際、性議題等等,相信建立關係並早期介入理解後,更能掌握孩子的脈動。

過去在擔任兼輔老師的經驗中, 化被動為主動,從需求中因應與配合非常重要。國小轉銜至國中的過程,每個孩子在入學之計就如同一張白紙,進入新的環境中孩子可能表現的與過去不同,需要理解過去對現在孩子整體形塑的影響。保持著不帶標籤的信念認識每一個個案,必須收集基本資料,幫助個案管理與概念化。在前線灑下預防的網,只要有機會便努力的收集資訊、建立關係,特別注意見面三分情,譬如家長日、導師互動時間等,從細膩的個案管理過程中細膩的創造holding環境來理解、涵容,在危機發生之前,在小小的地方布下暗樁。抱著化被動為主動的態度積極且目標清楚的布局,必須身兼多重身分,一面推銷輔導處的服務,成為導師和家長的夥伴,溝通協調彼此的位置。在約一個月的螺旋狀的反覆收集資料、評估、彙整並微調角色,累積的資料回到系統中,協助前線老師們掌握孩子的脈動提供預防與介入的指引。


註1:以一個班級為單位個人習慣區分初級100%(約三十位學生),二級適應困難20%-25%(約八位到十位),三級偏差行為3%-5%(約三到五位)。若以專輔師主責區域則依比例計算,工作量著實不小。註2:參考資料:梁培勇、張如穎、薛惠琪、李筱蓉、陳韻如、吳文娟、鄭欣儀、許美雲、劉美蓉(民93)。兒童偏差行為。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aire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