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翁宇津 心理師

從學校心理師工作經驗談中小學校園系統諮商

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

刊於 2018 年 7 月 5 日 說明諮商與輔導 月刊 (391期 學校諮商)


l 進入學校系統的脈絡

自小喜歡與兒童相處,大學受志工經驗啟發與兒童工作的興趣,海外志工短期服務與國內育幼院志工經驗,發現地區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思索短期模式的限制,以及社區支持重要性。我發現對「上學」是放諸四海兒童青少年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學校是最先能提供心理衛生服務的場域,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學校」是僅次於家穩定的存在,所以我開始接觸校園。

開始接觸國中小校園,在國小輔導室帶團體輔導、在社區培養兒童志工進入校園,發現學校服務提供方便與舒適的感覺,兒童在熟悉的場域中較不容易受到標籤化,並能克服時間交通等阻力,鼓勵求助並提升長期投入的意願。收到正向回饋與見證孩子迅速成長,看見校園的潛力選擇在校園中擔任心理師。


畢業後在國中擔任兼輔教師熟悉輔導體系,接著來到某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區。第一年嘗試了解區域歷史脈絡,建立關係與磨合,藉由拜訪各校並在工作報告中綜合分析以釐清孩子與學校的需求,面對新舊社區落差、多元組成、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對象,在工作中調整服務模式與因應角色。第一年工作最大的挑戰除了適應外,同時也面對區域諸多危機事件處遇,促使發展立即回應事件的處理流程。接著第二年歸納區域與個案特性,並進一步針對特殊議題進行預防工作的規劃與執行,因應家暴與情緒壓力發展情緒相關服務,催化校園與社區連結及永續深耕,透過訪視與督導的過程,重新思考心理師在區與經營與輔導系統中的角色定位。

以下針對不同時期的挑戰分別論述我在實務工作中遭遇的困難,隨著時間經驗滾動式調整與理解,發現校園系統的優勢,並藉由專業理解與消化撐起個人內在與區域的隱形保護傘。



l 學校心理師在系統工作的開展與挑戰


一、 工作初期的調整:

普遍心理師在學校服務初期的困難是必須適應學校場域,有別於社區與醫療系統的工作情境,學校心理師的共識對象多為校師,在專業的對話與工作模式上以教學為主體,心理師必須從單一個別的學生心理議題位移到看見系統如何影響個案,翻轉一對一諮商室服務模式的基模。挑戰在於除了對於校園系統運作熟悉外,需要更多對於非自願、多元議題與年齡、家長/教師諮詢等議題的精進。

打開諮商室的大門,看見個案在系統交互影響的概念,對我而言也是發揮專業的機會。在我的經驗中,除了個別督導與進修外,合作初期的討論非常重要,說明工作職掌與限制、開放性的提問、調整彼此期待,在每一次的個案合作歷程中打下互信的基礎,藉由諮詢與會議解釋說明個案進展。在初期的磨合與「口碑」藉由每個與人接觸的互動、個案處理與諮詢、會議等,逐步發揮專業功能。


二、 多元專業的溝通:

開拓服務模式的過程中,校園是由不同專業共同扶持的龐大系統,心理師身分因擁有證照與專業知能的不同,在面對社工、輔導老師間可能發生專業磨合、分工模糊、階級關係不對等的議題。

我嘗試在原有資源上並在做中學,建立跨專業的討論平台,能夠表達、認識彼此不同的專業,並互相協調,促進信任與平等合作的關係。在寒暑假期間發起區域心理師與社工及輔導教師督導的區域聯合會議。建構學校環境中的友善資源,透過不同的平台尋求共識,克服專業間的封閉性以擴展合作工作的可能。

尋找共同目標與立基點能夠互利發揮功能,合作為了長期拓展正向發展,早期介入與評估、介入嚴重長期問題並提供長期照顧,短期改善學生情緒與行為問題/症狀緩解、供經濟/父母功能不佳而無法獲得心理服務者,跨專業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三、 轉換視角與鬆動:

運用個別諮商協助個案外,以需要有系統合作建立個案周圍的支持網絡,牽涉到學校生態文化的脈絡,個案工作的過程可能會遭逢挑戰。

在校園合作過程中建立與校內輔導教師的關係,譬如提供具體建議、分工與合作等等,但在面對長期難解問題所帶來的情緒,接踵而來的是難以對焦問題,特別是不同學校的風格、難以鬆動的價值觀等等。情緒牽動主觀意識,心理師需身在此山中但又保有專業立場,尊重文化脈動並保持清明的提供多元視角,理解決策選擇並發揮專業功能。

隨後我調整服務焦點譬如持續透過個案會議整合資訊,盤整收集資訊、以中性的方式對焦降低環境中情緒的干擾、評估並發展個案概念化,催化核心議題浮現,以指引工作介入策略。另外,結合工作目標與策略運用壓力素質理論,實踐催化形成內外在連結、時間轉銜、地域銜接,運用在轉銜與期初或期末的工作討論中,讓視野更寬廣。


四、 看見核心議題並說明:

在國中小面對一些累績多時讓人困擾的行為,譬如常見的偷竊、過動等行為,學校端期待專業人員解決問題,常見的行為介入有其效果但常面臨限制,焦點放在處理問題而無法阻斷問題的源頭。

在工作中看見問題源頭,譬如家庭問題難以立即克服時,透過理論的眼界重新消化整理回應給系統,鬆動並開創不同的機會。心理師用專業的技巧與媒材的方式讓孩子發聲,晤談與諮商給予個案說的機會,慢下來思考,而非獵巫式的找答案,達到表達與口語化潛在的目標,我們能夠以淺顯易懂讓大人理解,轉譯內在狀態的渴望與需求,搭建孩子與大人彼此間的橋梁。


五、 心理師個人的自我照顧:

諮商工作以心理師自己為工具,在勞心勞力的狀態下,常常在忙碌中忘記照顧自己。對我而言專業課程進修、團體督導、個別督導及個人治療,藉由督導的協助延伸並擴展觀點並增強專業韌性,能夠討論專業角色的定位與核心、及機構中的期待,停下來思考職業與工作角色的功能,並逐漸內化督導的思考能力。配合適度的休閒與興趣,讓自己更有信心,休息後再出發。



l 學校心理師駐區的優勢及彈性

在區域性的高關懷訪視與三師督導討論中,探索各區的與性所衍伸的學生議題,譬如中輟問題、高風險處理、學生家長與社區的介入等。因應學校場域的特殊性需求,觀察區域狀況如偏鄉/都市、完全中學/國高中等等,盤整收集學校心理師不同服務模式,如固定駐點、服務時間、服務對象等等。期待在跨區域與專業的對話中促成三師橫向聯繫,精緻轉銜與分工,轉介後持續合作並處理不同事物。接著藉由了解學校文化,協助學校心理師在與學校合作過程中融入組織文化而非客人,了解地區、校園、青少年次文化等,相信能夠利用學校心理師的優勢在區域就近拓展友善環境,整合資源並能有更多對脈絡的理解,發展多元視野。


一、 夥伴團體間的專業成長支持:

我認為學校心理師擁有專業素質組成多元,同儕間專業對話與支持,兩大優勢,作為學校心理師督導面對區域中個別心理師本身,希望能運用其優勢建立理想的工作模式。我將會運用各區域的團體督導機會,開放探索、了解脈絡與對話,與心理師夥伴進行討論,觀察並思考校內資源平台串聯情形,以發展合作模式與合作關係。


二、 個案處遇過程的思考激盪:

在兩年半的工作經驗中,發現學校較著重於心理師對於個案的處遇能力、心理師的個人特質、系統整合能力、彈性及機動性等特質,並非僅限於專業能力。我認為心理師治療專業具備貼近案主個人內在的能力,所以會聚焦於釐清學校心理師的角色與核心、並澄清機構期待。個別督導的時間,以增強現場因應能力,協助個案有具體改變,並有機動性、彈性因應臨時狀況為討論主題,協助學校心理師夥伴在個案處遇過程中覺察工作狀態。



l 駐區國中小學校諮商的價值

思考在區域中關係經營與合作,區域學校系統能對專業人員角色與定位較熟悉,包含從治療專業上緩解長期個案的症狀並預防發展性議題,並在生態系統運作中學習如何掌握關係脈動建立學校與社區間的連結。


發掘學校心理師立基於長時間脈絡、個人內外在、跨區域地點三大優勢,能夠利用角色優勢逐步累績系統中的凝聚(cohesion of system),串起內外在心理衛生的安全網,使我們擁有跳脫一般傳統晤談的特殊角色,有其特殊價值。


學校心理師以個案出發在系統間形成「佈網」的角色,延續個別晤談工作的基礎延伸貼近案主平衡個人內系統(家長、老師),拉進串聯校內資源平台(輔導團隊、心理師、社工師等),就近在社區環境中拓展友善環境(社區、警政、衛政等)之間的連結。

個人經驗中發現學校心理師的優勢在於橫向包覆一般的永續地區經營,以及縱向深入的長期跨年段追蹤,撐起區域心理適應隱形的保護傘。期待與夥伴學習成長,促發思考,並在多元刺激的環境中勇敢嘗試,建構內在的保護與涵容空間發揮心理師多元的功能。





129 views0 comments

Commenti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