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翁宇津 心理師

非語言的橋梁

Updated: Sep 3, 2019

{關於非語言工作的一些雜想}

👁🧠👋👂 除了音樂治療與舞蹈治療, 用身體跟音符接觸個人,非口語的世界讚內在與潛意識佔有重要的位置。

語言的符碼,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在我接成人之前都覺得跟孩子的野性調頻是非常自然的,眼神,表情,動作。 近期面對"大人",語言的操弄成為干擾, 談話確實是很精緻複雜的能力,但也會讓通往內在的門長出偵測外界與社會化界線。

在幼年的孩子與失智老人身上, 那些尚未獲的語言跟即將離開語言的人。宇宙一般的世界, 語言是呼叫回到母艦的方式。 溝通與連結的方式, 擴充的更大, 也更有機會 在潛意識的大海中相遇。 像漂浮的太空人一樣,內在混亂的非語言世界當中來回, 沉浮,呼救。然而現實跟語言連結在一起, 讓內在蒙上了不同的東西,個案在分裂的兩地間,徘徊、流連。 選擇沒有用大頭腦來面對, 尤其是孩子, 遊戲,象徵與幻想的應許之地永遠是溝通的橋樑。

心理師一旁調頻、搭橋、對焦,撐出思考與映照的空間。

💫🔦🕹🔭





{凱式動作分析X楊琇琳 舞蹈治療師:在發展光譜的兩極與用身體共震}

🕺🍃🌟

炎熱的夏日,進到醫院吹涼涼的風,繼上周的音樂治療後聽聽身體非語言工作模式的分享,紀錄些不同的理解脈絡。

舞蹈治療,是以身體動作介入結合心理治療,理解動作背後的心理意涵。觀察身體回應動作,用身體經驗敘說無以言喻內在,並透過豐富動作經驗,發展身心潛能。 發展脈絡是二戰後PTSD無法提供心理治療,回到身體全人脈絡。需要學習基礎人體運動與解剖學,在治療中身體是人的狀態與工具。

老師分享學習的過程中開發動作語彙,清空自己,通透,不干擾關係。日常中學習觀察動作品質,開發自己弱的面向。身體是可以快速回到當下的方法,穩定的重量。

凱式動作分析源自拉邦動作分析:分為1.身體2.空間3.力效effort,方向/空間/重量/時間的表達。4.形塑,身體形狀所傳達動作品質與質感的方式。能動性與彈性。

凱式動作分析,是個龐雜巨大的動作語言系統,因為太複雜了且距離我平時擅長的模式太遙遠,有聽沒有懂,有興趣鑽研可以從新版著作開始。

J. Kestenberg trauma and resiliency影片,可以粗淺理解相關背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RBu9F7MHo&feature=share

母嬰非語言互動系統Movement notion, Sands Point Study Group。與Anna Freud合作觀察戰後孤兒建立動作圖譜系統,Center for Parents and Children預防目的,動作衝突時如何疏通,順著幼兒發展階段成長,調頻,從動作中同理。 http://www.kestenbergmovementprofile.org/center-for-parents…

最有趣的是,Kestenberg醫生認為照顧者本身狀態在接觸時傳達給下一代,二戰倖存者,逃亡的孩子,被記在身體中,焦慮傳遞。雖然無法提供描述記憶,但身體記得healing children年度聚會,讓孩子聚在一起,認同與名字可以回來。

🤸‍♀️🧘‍♂️🧸




{跨界X社區的參與式音樂創作:音樂照顧工作坊}

☀️🎼👂👵🧓 豔陽的午後潛入涼爽的國家音樂廳排練室,從英國曼徹斯特室內樂團來的樂手分享如何在社區運作高齡即興團體,現場示範音樂的對話,滿桌的樂器、曲風從中東到山歌,高品質的參與者表現令人驚艷。看見對長者在身體動作與認知能力進展上的幫助,同時也讓我思考如何將文化/創意融合在工作當中。

在專業樂手與音樂治療師混合帶領的團體中,透過音樂建築橋梁形成當下的對話,越過了語言的隔閡,從音樂述說生命故事、在當下與音樂同在、並形成在生活中的漣漪。

欣賞他們在實踐中納入機構工作者的訓練,並多元的和研究機構等單位合作,運用「問好歌」來開啟每次的活動。 互相滋養的過程,長笛首席分享了經過這些經驗,幫助他再回到樂手的位置,更能夠敏感的傾聽,開放對於團體的敏感度,並靈活的流動,在沒有樂譜無法預期下一刻的狀態下,隨此時此刻spontaneous傾瀉而出的音符舞動。

👨‍🦳👩‍🦳🎤🎻🥁🎷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